banner
if

if

unless a kernel of wheat falls to the ground and dies, it remains only a seed; but if it dies, it bears much fruit.

重新理解「意義」

[1]
今年九月份某個深夜,下班做車路上,耳機中恰巧響起了美劇《西部世界》的插曲《sweet water》。

極度身心疲憊,在這段靈動的鋼琴旋律中,陷入了深思:

為何我們總是執著於探討機器是否逐漸逼近人類,而忽略了人類自身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越來越像機器?日復一日,我們如同《西部世界》中的 Host 一般,生活節奏如一,三點一線:醒來,匆匆上班,規定時間吃飯,下班後匆匆回家,手機上瀏覽那些如同《楚門的世界》一般的信息,最後沉沉入睡。

工作所佔據時間精力越多,越有這種消極的體驗。彷彿西部世界中被設定好的程序,跳不出循環。

「意義」,這兩個字在我的腦海中冉冉升起。我們往往只在痛苦和絕望中才會主動去思考它,將其視作最後的救贖。

就在那一刻,我的思緒猛然加速,在一瞬間領悟到了自己可以接受的「意義」。

[2]
究竟何為「意義」?我認為,它就是不斷證明和延續「我」存在的過程,以任何形式都無妨 —— 前提是我們不否定「存在」本身,否則我們可能會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沼。

要理解「意義」,就必須「存在」(然而《存在與時間》都沒看過幾頁......)。

雖然人類無法獲得傳統意義上的永生,但我們卻能通過存在主義的方式實現永恆。

人終究會死去,但藝術家將自己的存在大部分投入到藝術作品中,如世界名畫和音樂旋律,它們被永恆流傳,被世人永遠記住,這是一種存在的延續;偉大的運動員創造歷史性的成就,永遠鐫刻在歷史中,也是一種存在的延續;作家將自己的思想寫入書中,更是直接的存在續傳;即使像史鐵生,困於肉體的輪椅,仍然成功地將自己的存在傳承給世人,正如他在《我與地壇》中所展示的那樣。

儘管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意義感表面上看起來可能大相徑庭,但本質上,我們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對自我存在的延續。

藝術創作者、科學家為什麼甘願花費一生去創造和發明?因為在他們眼中,他們的產出是自我的一部分,也是延續的一部分,能夠與時間抗衡,永遠存在。

然而,要實現「存在」的延續,僅僅靠自己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面向大眾,獲得認可,如同在區塊鏈上鏈。試想一下,如果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和奧本海默的成就被剽竊,他們的貢獻被掩埋,那麼當他們回首人生時,是否還會感到有意義呢?這正是「成就」是最好的自我存在的證明和延續的例證。

[3]
什麼才算「自我的存在」?這是一個取決於每個人主觀投射的問題。在《西部世界》第四季第七集中,人類黑衣人威廉被克隆出一個思想和外貌與他一模一樣的 AI 機器人,被囚禁起來。這一場面令人震撼。威廉非但沒有恐慌,反而淡定地對 AI 威廉說:“沒關係,反正你身上有我的部分,我的部分就像病毒一樣蔓延你全身;只要我存在,你就存在。” 於是,兩者就這樣完成了自我存在意志的主觀轉移!有種周莊夢蝶的意思。

AI Willam

Human Willam

這也顯示出,雖然人類無法實現傳統意義上的永生,但從技術和理性的角度來看,我們確實有機會實現存在主義的永恆。關鍵在於我們對自我存在的投射和定義。

對於普通人而言,雖然無法實現完全的自我克隆,但我們天生具有繁衍的本能。「自私的基因」不希望存在停止,因此,我們會有家庭、有子女,這也是為了延續自我存在的必然形態。

不同身份的人之間價值觀、人生觀不同,實際上是每個人對自我存在的理解和投射方式的不同。

作為父母,會自然而然地將自我存在投射在下一代子女身上。作為音樂人和作曲家,會將自我存在投射在他們的音樂作品上,最美妙的旋律一旦在世界中傳播,就永遠不會消失。頂級運動員將自我存在投射在他們的競技成就上,他們的體育成就永遠記錄在歷史中。計算機專家和高級程序員將自我存在投射在他們的開源項目中,這些項目在開源社區中得到認可,不斷更新和傳承。

即使是最普通的匠人,也會將自我存在投射在他們的創造物上。他們建造自己的房子、製作家具、挖掘井水,所有這些都成為他們存在的一部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離開故鄉的人會渴望回歸,因為他們曾經有大部分的自我存在就在那裡。

因此,人們投入時間和精力到各種事務中,最終都是為了證明和延續自己的存在。

回到工作,為什麼會感到缺乏意義呢?

估計主要還是源於現代社會的技術高度分工,導致大多數工薪階層被動地承擔著一系列瑣碎重複的任務,這些任務並不完全屬於自己的創造。每個人都如同大機器中的一個齒輪,機械地執行各自的職責。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使用各種方法論提高效率,而無法真正投入情感和激情。產品只是公司的屬性,沒有任何個人屬性。離開公司後,一切似乎消失得無影無蹤。簡而言之,個體如同工作機器,可以輕易被替代,個人價值逐漸減少。

由於無法直接感受到證明和延續自身存在的可能,我們就會認為工作沒有意義。

我們只能通過賺取的報酬,作為交易媒介,間接地去尋求延續自身存在的可能。

如果薪酬低於我們實際勞動的價值,那麼就等於否定了個人的價值,則更不用說了。

那麼,如何重拾「意義」呢?
.......

不想寫了,靠 chatgpt 幫我草草總結吧:

  1. 意義的核心在於證明和延續個體的存在。
  2. 這種證明和延續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包括藝術創作、科學成就、家庭傳承、圖形音像文字記錄等。
  3. 對於普通人來說,意義常常與家庭、工作、創造等方面聯繫緊密。
  4. 現代社會的高度分工和機械性工作可能導致人們感到缺乏存在感和意義。
  5. 重新找回意義可能需要重新定義財富概念,將自己的存在投射到可保存和不斷迭代的實物創作上,並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反饋。

這些要素構成了一個深刻而全面的關於「意義」的思考,而實現意義的途徑則在於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方式來證明和延續自身存在。

看到了嗎?意義最關鍵的還是要創造,去創造跟自身屬性綁定的實物;其次是主動記錄。


再回到工作無意義問題:若工作本身沒有提供個人創造的機會,至少不侵佔個人原本自由的時間。懂的都懂什麼意思了。

於是得了一種老想幹大事的病....


表達太費勁了,詞不達意,有空再更新了。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